淨業修持篇130 學佛人之知見
學佛之人,古今亦有。初則知見甚高,極力自利利他。後則知見僻謬,且引一班人學己邪知謬見,為可悲可痛。究其受病之源,皆因好戴高帽子。致無知識之人,各以高帽子為彼戴。戴之已久,正知正見已失,完全成邪知邪見。縱慾救援,反成按劍,只好任他去。凡好心學佛者,皆當令其立志自省,庶不至成此結果也。 — 文鈔三編·致楊慧通居士書 …全文
淨業修持篇128 嚴持淨戒7
戒定慧三學,為學佛及修淨業者之根本。而戒尤為要。故觀無量壽佛經,開示淨業三福,一則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。二則受持三歸,具足眾戒,不犯威儀。三則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。初二,多屬戒學。三則三學圓具。具此三福,則淨業大成,往生上品。故於淨土五經後,附華嚴經淨行品,及楞嚴經四種清淨明誨,以期淨業行者,於律儀戒之執身不作。進而得定共戒之製心不起。及道共戒之超情離念,斷惑證真。然縱得定共道共二種實益,猶當兢兢業業,執持律儀戒,以為自利利他,維持法道之軌範。則空解脫人,無由以大乘藉口,而因之以壞亂佛法,疑誤眾生也。 — 文鈔三編·淨土五經跋 …全文
淨業修持篇126 嚴持淨戒5
佛法法門無量,無一不以戒為基址,淨土為歸宿者。汝二人既欲皈依三寶,當須認真持佛淨戒。在家人以五戒為根本。五戒前之殺盜淫妄四條,乃性戒,無論受戒不受戒,皆不可犯。但未受戒者犯之,則按事論罪過。受戒者犯之,則於事上論罪之外,又有犯戒一層罪過。酒戒乃名遮戒,以佛遮止,不許人喝。未受戒者喝,無罪過。若喝而妄為,則在所為之事上論罪。故雖未受戒,亦不宜喝。若受戒者喝,則止得犯戒之罪耳。然既發心皈依三寶,固當五戒全持。佛大慈悲,雖有一二三四隨人意受之例。然此係有勢不能持之事,不可以此自寬。言事不能持者,如屠兒不能持殺戒,酒保不能持酒戒等。皈依佛法修持淨業之人,必須敦倫盡分,閑邪存誠,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信願念佛,求生西方。以此自行,復以化他。俾內而父母,兄弟,夫妻,兒女,姊妹,妯娌,男女僕使,外而鄉黨,鄰里,親戚,朋友,以及一切相識有緣之人,皆以此為勸。凡欲勸人,必須自己實行其事,則人自依從。世出世間事,無不以身為本者。所謂以言教者訟,以身教者從。 — 文鈔三編·復王(雨,雪)夕居士書 …全文
淨業修持篇124 嚴持淨戒3
為往生西方受戒,當須真實受持。若徒求其名,則成戲弄,罪過實非淺鮮。 — 文鈔三編·答緣淨居士問 …全文
淨業修持篇123 嚴持淨戒2
受戒也要持戒,不受戒也要持戒。非未受戒,便可不持戒也。以殺生,偷盜,邪淫,大妄語 (未得謂得,未證謂證,名大妄語,其罪極重) ,名為性戒。其體性當戒故。 — 文鈔三編·復施元亮居士書三 …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