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業修持篇112 回向之義1
念佛回向,不可偏廢。回向即信願之發於口者。然回向只宜於夜課畢,及日中念佛誦經畢後行之。念佛當從朝至暮不間斷。其心中但具願生之念,即是常時回向。若夫依儀誦文回向,固不得常常如是。諸大乘經,經經皆令諸眾生直成佛道。但恨人之不誠心念誦,致不得其全益耳。楞嚴五卷末,大勢至菩薩章,乃淨宗最上開示。只此一章,便可與淨土四經參而為五。豈有文長之畏哉。君子之學為己,乃念念叩己而自省耳。夢覺一如,唯功夫到家者方能。但於覺時操持,久之夢中自能無大走作矣。 — 增廣文鈔·復永嘉某居士書四 …全文
淨業修持篇111 法照國師親蒙授記
按高僧傳三集,法照大師傳雲。大師於大歷二年,棲止衡州雲峰寺,屢於粥鉢中,現聖境,不知是何名山。有曾至五台者,言必是五台。後遂往謁。大歷五年,到五台縣,遙見白光,循光往尋,至大聖竹林寺。師入寺,至講堂,見文殊在西,普賢在東,據師子座,說深妙法。師禮二聖,問言,末代凡夫,去聖時遙,知識轉劣,垢障尤深,佛性無由顯現。佛法浩瀚,未審修行於何法門,最為其要。唯願大聖,斷我疑網。文殊報言,汝今念佛,今正是時。諸修行門,無過念佛,供養三寶,福慧雙修。此之二門,最為徑要。所以者何。我於過去,因觀佛故,因念佛故,因供養故,今得一切種智。故知念佛,諸法之王。汝當常念無上法王,令無休息。師又問,當雲何念。文殊言,此世界西,有阿彌陀佛。彼佛願力,不可思議。汝當繼念,令無間斷,命終之後,決定往生,永不退轉。說是語已,時二大聖,各舒金手,摩師頂,為授記莂,汝以念佛故,不久證無上正等菩提。若善男女等,願疾成佛者,無過念佛,則能速證無上菩提。語已,時二大聖,互說伽陀。師聞已,歡喜踴躍,疑網悉除。此系法照大師,親到竹林聖寺,蒙二大聖所開示者。 — 文鈔續編·致廣慧和尚書(民國二十九年正月) …全文
淨業修持篇110 何必問人念佛效驗
念佛之人,亦非不可持咒。但須主助分明,則助亦歸主。若泛泛然無所分別,一目視之,則主亦非主矣。准提大悲,豈有優劣。心若至誠,法法皆靈。心不至誠,法法不靈。一句佛號,包括一大藏教,罄無不盡。通宗通教之人,方能作真念佛人。而一無所知,一無所能之人,但止口會說話,亦可為真念佛人。去此兩種,則真不真皆在自己努力,依教與否耳。至於修行淨土,有決定不疑之理。何必要問他人之效驗。縱舉世之人,皆無效驗,亦不生一念疑心。以佛祖誠言可憑故。若問他人效驗,便是信佛言未極,而以人言為定。便是偷心,便不濟事。英烈漢子,斷不至捨佛言而取信人言。自己中心無主,專欲以效驗人言為前途導師,可不哀哉。 — 增廣文鈔·復永嘉某居士書一 …全文
淨業修持篇109 佛祖已證明淨業
淨土法門,釋迦彌陀之所建立也。文殊普賢之所指歸也。馬鳴龍樹之所弘揚也。匡廬,天台,清涼,永明,蓮池,蕅益之所發揮倡導,以普勸夫若聖若凡或愚或智也。此諸菩薩大士,於千百年前,早已為吾遍研藏教,特地揀出此不斷惑業,得預補處,即此一生,定出樊籠,至圓至頓,至簡至易,統攝禪教律而高出禪教律,即淺即深,即權即實,殊特超越天然妙法也。吾信仰佛祖,以古為師。豈不如親近今時知識之為愈乎。華嚴一經,王於三藏,末後一著,歸重願王。華藏海眾,悉證法身,咸求往生,企圓佛果。吾何人斯,敢不景從。捨爾狂心,力行斯道。功德利益,當自證知。何待遍參,方為知法哉。 — 增廣文鈔卷一·復永嘉某居士書一 …全文
淨業修持篇108 臨終三大要
世間最可慘者,莫甚於死,而且舉世之人,無一能幸免者,以故有心欲自利利人者,不可不早為之計慮也。實則死之一字,原是假名,以宿生所感一期之報盡,故捨此身軀,復受別種身軀耳。不知佛法者,直是無法可設,只可任彼隨業流轉。今既得聞如來普度眾生之淨土法門,固當信願念佛,預備往生資糧,以期免生死輪回之幻苦,證涅槃常住之真樂。其有父母兄弟,及諸眷屬,若得重病,勢難痊癒者,宜發孝順慈悲之心,勸彼念佛求生西方,並為助念,俾病者由此死已,即生淨土,其為利益,何能名焉。今列三要,以為成就臨終人往生之據。語雖鄙俚,意本佛經,遇此因緣,悉舉行焉。言三要者,第一,善巧開導安慰,令生正信。第二,大家換班念佛,以助淨念。第三,切戒搬動哭泣,以防誤事。果能依此三法以行,決定可以消除宿業,增長淨因,蒙佛接引,往生西方。一得往生,則超凡入聖,了生脫死,漸漸進修,必至圓成佛果而後已。如此利益,全仗眷屬助念之力。能如是行,於父母,則為真孝。於兄弟,姊妹,則為真悌。於兒女,則為真慈。於朋友,於平人,則為真義真惠。以此培自己之淨因,啓同人之信向,久而久之,何難相習成風乎哉。今為一一條陳,庶不至臨時無所適從耳。 …全文